2018年12月13日下午,护理学系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张露老师在我系三层示教室举办了题为《对标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设一流助产专业》的讲座。护理学系全体教师参加并聆听了此次讲座。
首先,张老师介绍了助产专业建设面临的机遇。中国教育部于2018年1月30日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各地、各相关行业部门要根据标准研究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各高校要根据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多样化、高质量人才。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明确提出强化助产教育,探索加强助产士队伍建设。《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卫人发[2011]15号)中明确指出护士(助产士)人才属于医药卫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2016年3月,在国家卫生计生委领导下,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启动全国九个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并对助产士规范化培训。 “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社会需要更多的助产士,同时也对助产士的护理水平提出新的要求。
随后,张老师分析了助产专业建设的现状。我国一直以中专、大专教育为主;近年来,一些高等院校开设了助产专业的本科(助产方向);2017年开始目录外增设助产专业;而且缺乏独立系统的专业教育体系。助产专业建设面临很多问题。第一、助产人力资源溃乏,WHO推荐每1000例分娩者需6名助产士,而我国目前助产士与生育妇女比例仅为1:4000,明显低于此标准。第二、助产士专业能力不足,WHO和ICM推荐助产士应当接受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目前,我国助产士大多为大专及以下学历,部分助产士并非毕业于助产专业。而且,缺乏助产士规范化培训模式和标准。第三、助产专业界限模糊。国际助产联盟界定助产专业范围,不仅包括助产操作,还涵盖了婚前期、围婚期、围孕期、围生期以及产褥期保健,贯穿整个生育妇女服务领域。我国,助产士工作场所往往局限于产房;内容也仅限于产房接生和执行医嘱,对妊娠期及产后的支持仍然不足。部分城市开展助产士门诊, 能够为围产期妇女提供持续的教育指导,可弥补传统医疗模式和新型医孕产妇共同参与模式之间的差距。
最后,张老师说明了建设一流助产专业的举措。第一、制定助产专业教育体系,如进行助产士核心胜任力、本科助产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等 。2014年,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建立了我国助产士核心胜任力指标分级建设与管理体系,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知识和技能两个类别,包括职业素养、妊娠期保健、分娩期保健、产后保健、新生儿保健、妇女保健、公共卫生保健与综合能力7个版块。第二、完善助产专业相关政策,如建立助产士的职称系列、完善助产相关法律法规等。第三、建立助产士协会。
通过此次讲座,各位教师表示受益匪浅,对当前助产专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有了全新的认识,认为我们高校建设一流助产专业很重要,意义很深远。通过学习将进一步促进我校助产专业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