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刚刚离开家庭这个避风港,尚未完全步入社会,相关阅历尚浅,易被不法分子言语表象所蒙蔽,成为诈骗犯罪的侵害目标。大学校园并不是一个世外桃源,受社会治安形势的影响,涉及高校和学生的案件呈多发态势,这就迫切需要同学们不断提高自身的防护能力,让不法分子无缝可钻、无利可图。
我们针对校园内易发的一些诈骗案件向同学们做一个剖析,提出防范措施和应对方法,供同学们借鉴参考。
一、诈骗案件的主要形式和手段
1.社交诈骗。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没有意识到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轻信花言巧语,易上当受骗。因此,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同学们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防止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2.择业诈骗。犯罪嫌疑人往往利用当前就业压力大、工作难找的现实状况,通过吹嘘自己有能力、有关系以及许诺高薪等方式骗取受害人的信任,而后又捏造需要“打通关系”、给“好处费”或者缴纳报名费等各种名义,向受害人索取钱物。同学们遇到此类情况时,要注意甄别,防止上当受骗。
3.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以互联网为平台,采用网络购物、虚假中奖、彩票预测和股票投资等手段,对大学生实施诈骗。去年我校有同学因未买到火车票,轻信了个别非法网站上的信息,与对方联系后,未仔细甄别,即直接将现金打入对方账户欲购买车票,当向对方索要车票时才知道上当受骗。互联网信息平台中掺杂着许多虚假信息,在平时上网的过程中要注意鉴别,切记不可将钱汇入未知的陌生账户。
4.电话诈骗。犯罪嫌疑人通过拨打用非正常手段(包括盗取大学生应聘时留下的个人信息等)获取的大学生电话,假冒老乡、同学、老师、亲戚等身份,虚构车祸、生病等事由骗取大学生或其家长的信任实施诈骗。
5.短信诈骗。据公安部新闻发言人介绍,全国4亿多的手机用户几乎都收到过违法短信。为此,一旦收到类似通知你中奖、银行卡在某地消费等信息的短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银行卡卡号、密码等帐户信息,更不能通过ATM向不明帐户进行转帐。如收到此类短信,可以将信息内容、发信人等相关信息告知学校保卫处或公安机关备案。
6.主要手段。假冒身份,流窜作案;投其所好,引诱上钩;真实身份,虚假合同;借贷为名,骗钱为实;以次充好,恶意行骗;招聘为名,设置骗局;骗取信任,寻机作案。
二、如何防范被骗
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2015年9月11日,一大学生在上网时收到QQ消息称其中奖,遂按对方要求往指定帐户上存入保险费、邮寄费等1.2万元,后发现被骗。2015年5月22日,某大学生在教室自习时,一不相识的、学生模样男子与其搭讪后以借手机打电话为由,将其手机骗走。
这两起案件中,虽然犯罪分子诈骗的形式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受害者往往对一个陌生来源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不假思索,不予甄别,就轻信对方,从而上当受骗。
预防诈骗一是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理智处事,三思而行;二要切记不可爱慕虚荣,不要贪图小利;三要把握交往的原则和尺度,尤其在与陌生人交往和网上交友时,要深入了解对方,听其言、观其行、辨真伪,不凭主观印象判断,不为表象蒙蔽;四是在网上交易时,建议使用支付宝、财付通、等网络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担保交易,不可随意向陌生账户汇款。
三、发现被骗后的应对方法
一旦发现受骗要及时向学校保卫部门或公安机关报案,注意保护好犯罪嫌疑人遗留的文字资料、身份证件、电话号码等证据,积极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交往经过等重要线索,并要深入反思受骗原因,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校园24小时值班报警电话,保卫处值班室:0358—7235024
大学校园是我们共同学习、生活的一个大家庭。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防范,是保障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让我们群策群力,共同维护好校园安全秩序,为创建“山西省平安校园”而努力!